平康裕,保定新城县人--嘉靖三十八年第三甲

朝 代:明 | 籍 贯:明朝-京师-保定府-新城

异名:平康裕、德远、

关系:平康祚(兄)张氏(平康裕妻)(妻子)平旦(父)平洪(祖父)范氏(平康裕母)(母)平鉴(曾祖)平康祈(弟)平康佑(弟)平康祜(弟)平康衢(弟)

保定府志记载:『平康裕,新城人。初授中书舍人,历官至西宁兵备副使。西羌人克臭、宾兔台吉者,乞建浮图及其国祖庙于海西。康裕虑径拒之生变,设计迁延,事遂寝。掯挥周传以诬褫康裕官,为昭雪。传以千金为寿,康裕不受。闻兄亡、父疾,投牒归,卒于途。乡人哀之。』

明实录记载:『丁酉(1572年12月19日:明神宗隆庆六年十一月十五日),升山东济南府知府平康裕为陕西副使,抚治西宁。』

道光济南府志大佛山条下记载:『大佛山,在历城县东南十里,旧志云一名佛慧山。上有文笔峰,中为开元寺,在昔名贤多读书其中。县志云,或曰即历山非也。山之西为罗家寺山,之阳为圈马场。又云大佛山顶万历初平太守康裕建塔,以助文明之气。』

道光济南府志平康裕传中记载:『平康裕,北直河间人,万历间知济南府,有风采。庶事就理,先是地方宿直皆沿门编派。选场考试一切支给取之民间,皆苦之。康裕编为门摊,按房多寡收钱,以官以为厥用,不为民扰。又建文笔峰于大佛山。立太湖石于府痒泮池上。士民追思不忘,祀名宦。』

平康裕,字德远,京师保定府新城县(今属河北)人,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。

嘉靖四十四年,他曾以刑部员外郎的身份前往山东进行恤刑相关事务 。万历年间,平康裕担任济南知府,其任职期间颇有风采,能够将各项事务都治理得较为得当 。在他到任之前,地方上值宿安排都是沿门编派,并且选场考试等一切开支也都取自民间,民众对此深感困苦,平康裕则将其改为门摊的形式,按照房屋数量来收钱,用作官府相应开支,不再给百姓造成过多的侵扰 。

中国古代,各地有建文笔塔的习俗。一般建于当地尽可能高的山峰之上,以表达青云直上,文运昌盛的祈盼。学子们也会拜祭文笔塔,再踏上科考之路。

济南知府平康裕也也十分重视济南的文化教育,曾建文笔塔于佛慧山顶,该塔也被称作文笔峰,以助济南府 “文明之气”。府志在这里把平康裕建塔写成了“建文笔峰于大佛山”,引起了后来者说法的小小混乱。府志还说到了平康裕“立太湖石于府痒泮池上”,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济南文化教育的重视。另外他还在府学的泮池之上立了太湖石 。平康裕的这些举措受到了当地士人和百姓的认可,人们对他追思不忘,后来还将他列入名宦进行祭祀 。

佛慧山顶之文筆塔(图、文取自网络)

平康裕修建的文笔塔今已不存,幸好网上有那塔的唯一的照片,弥足珍贵。据说,拍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。我们在照片上端详它,那是座石塔,上面还有个石刻铜钱窗花。塔身当时己经严重开裂,应该是七级,最顶的一层已经蹋掉了那塔建于 1572 年左右,在风雨中矗立了近四百年。建塔之后,不知文曲星是否眷顾了济南?

隆庆六年(1572年),平康裕从山东济南府知府升任为陕西副使,负责抚治西宁 。有文献记载,1575 年,平康裕作为兵备副使防卫西宁时,实施了西宁卫城的 “砖包城” 工程,如今在西宁仍然能够看到那段城墙的残迹 。
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

admin 1周前 回复TA

4. 《道光济南府志・平康裕传》记载:

原文:『平康裕,北直河间人,万历间知济南府,有风采。庶事就理,先是地方宿直皆沿门编派。选场考试一切支给取之民间,皆苦之。康裕编为门摊,按房多寡收钱,以官以为厥用,不为民扰。又建文笔峰于大佛山。立太湖石于府痒泮池上。士民追思不忘,祀名宦。』

译文:“平康裕,是北直隶河间府人,万历年间担任济南府知府,为官有风度气节。各类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。在此之前,地方上的值宿差役都是挨家挨户摊派,科举考场的考试等各项开支都向百姓征收,百姓对此都深感困苦。平康裕将这些(差役、开支)改为‘门摊’制度,按照房屋数量的多少收取钱财,用于官府的相关开支,不再侵扰百姓。他还在大佛山修建了文笔峰,在府学的泮池边立了太湖石。士人百姓都对他感念不忘,将他列入‘名宦祠’祭祀。”


admin 1周前 回复TA

3. 《道光济南府志・大佛山条》记载:

原文:『大佛山,在历城县东南十里,旧志云一名佛慧山。上有文笔峰,中为开元寺,在昔名贤多读书其中。县志云,或曰即历山非也。山之西为罗家寺山,之阳为圈马场。又云大佛山顶万历初平太守康裕建塔,以助文明之气。』

译文:“大佛山,位于历城县东南十里处,旧方志说它又名佛慧山。山上有文笔峰,山中有开元寺,过去有很多知名贤士在寺中读书。县志记载,有人说(大佛山)就是历山,其实不是。大佛山的西边是罗家寺山,山南是圈马场。又记载说,万历初年,济南太守平康裕在大佛山山顶修建佛塔,希望借此增添地方的文明气象。”


admin 1周前 回复TA

2. 《明实录》记载:

原文:『丁酉 (1572 年 12 月 19 日:明神宗隆庆六年十一月十五日),升山东济南府知府平康裕为陕西副使,抚治西宁。』

译文:“丁酉日(1572 年 12 月 19 日,即明神宗隆庆六年十一月十五日),(朝廷)升任山东济南府知府平康裕为陕西副使,负责安抚治理西宁地区。”


admin 1周前 回复TA

1. 《保定府志》记载:

原文:『平康裕,新城人。初授中书舍人,历官至西宁兵备副使。西羌人克臭、宾兔台吉者,乞建浮图及其国祖庙于海西。康裕虑径拒之生变,设计迁延,事遂寝。掯挥周传以诬褫康裕官,为昭雪。传以千金为寿,康裕不受。闻兄亡、父疾,投牒归,卒于途。乡人哀之。』

译文:“平康裕,是新城县人。起初被任命为中书舍人,经多次升迁后官至西宁兵备副使。西羌的克臭、宾兔台吉(古代蒙古、西羌等民族的贵族称号)等人,请求在海西地区修建佛塔和他们部落的祖庙。平康裕担心直接拒绝会引发变故,便设计拖延,这件事最终搁置了。掯挥(古代武官名,具体职权待考)周传通过诬告剥夺了平康裕的官职,后来平康裕得以平反昭雪。周传又送千金作为寿礼(试图讨好),平康裕没有接受。(后来)平康裕听说兄长去世、父亲患病,便提交文书请求辞官回乡,最终在途中去世。同乡人都为他感到哀伤。”
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