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名:《[康熙]四川叙州府志宜宾县》
作者:清 平廷鼎修清樊星伟等纂
版本:清康熙间刻本
卷数:六卷

宜賓縣知縣 平廷鼎,浙江監生,康熙二十一年任。

叙州府学 旧在府治南,明永乐间重建,万历中知府陈大壮曾可耕相继以湫隘改建于治东旧府基,宜宾学初附,后迁。皇清康熙二十四年,内知府颜、何源浚,知县平廷鼎相继重建。

宜宾县学 旧在古戎州治东,南宋庆历间建。明洪武间始迁今治,万历中改建于二南门内之中。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平廷鼎、学博饶桂阳重建。

康熙二十一年宜宾知县平廷鼎游览天池,写诗记游云:“晓来乘露向山塘,风送芙渠十里香。翠盖密擎波自静,碧筒初试舞风长。盘堆瓜李生春雪,影出楼台爱夕阳。槐下枕高眠未足,游人谈笑水云乡。”

这首诗的时间是清朝康熙二十一年(公元1682年)。说明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后,天池还有楼台存在,仍不失为风景游览之区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

admin 2天前 回复TA

【四川敘州府志 [清] 何源濬 著】

宜宾令平廷鼎,《游仙侣洞》诗一,《天池》诗一。

《游仙侣洞》

古洞寻仙仙未留,空余胜迹在峰头。

藤萝石上饱霜月,云树崖前卧野尘。

丹法不传为世用,药苗犹自听人收。

深惭束带官斯土,那及前贤勾漏谋。


来到古洞寻访仙人,仙人却未曾留下踪迹,只在山峰顶端空留一处名胜古迹。

石上的藤萝饱经霜露与月色的浸染,崖前的云树静卧在山野的尘土之间。

炼丹之术未能流传下来造福世人,山间的药苗还在听任人们采摘。

深深惭愧自己身为官吏在此地任职,哪里比得上前代贤人(葛洪)隐居求仙的谋划。


《天池》

晓来乘露到山塘,香满芙渠十里凉。

翠盖密擎波自静,碧筒初试午方长。

盘堆瓜李生春雪,影出楼台爱夕阳。

槐下枕高眠未足,游人谈笑水云乡。


清晨乘着露水来到山间池塘,十里荷塘的荷花香气弥漫,带来阵阵清凉。

翠绿的荷叶像伞盖般密密擎起,水面因此显得宁静;初次用荷叶杯饮酒时,午后的时光正悠长。

盘中堆放的瓜果李子洁白如春日新雪,楼台的影子映在水中,格外惹人喜爱这夕阳晚景。

在槐树下枕着高枕酣眠,还未睡够,就听见游人们在这水云环绕的仙境中谈笑风生。


admin 2天前 回复TA

宜宾县志序 平廷鼎

尝稽古籍,蜀为梁州地,迤南叙郡,山水国也。灵光诞异,每生一往之情。石田先生有词:“望秦川千里翘翘”,以其不易至也。

乃自明之末造,其地阻兵已久。既定以来,将三十载,中有土寇盗城之变。癸丑沦陷,庚申恢复。自兹而一统,光华之治,焕然一新,而耳目皆豁。鼎于壬戌冬受任兹土,阅今四稔。虽无善政及民,而中野安宅,人物无殃,盖朝廷福祐也。远臣藉以无疚焉。惕然思之:民少无逋税,世平无边警,境静庭虚,援琴而歌,虽仕也犹隐焉,可乐也。民不加多,地不加辟,则又不敢弛诸怀矣。免采楠株,而民间劳费以省,幸也。民力犹窘,未跻丰亨,则又不敢释于虑矣。抚江山之胜,吊古兴怀,彬彬人士,蔼焉礼让,长啸既醉,乐矣。四境之内,利不尽导,害不尽捐,则又不敢无所思矣。鼎不以传舍之故,去此为愉,日啖蔬泊如安之。辛勚弗居,毁誉弗计,即或量移之日,亦望并州为故乡,而未忍恝然也已。

顷奉部檄,搜罗散佚。吾师郡伯何公,学醇政卓,人士薰心,勉阖属以共举志事。志成,乖为不朽。公之膏泽,翔洽既溥,而著说文章,又足以寿无穷也。于是延耆宿,拾残编,新旧闻见,胥载无遗。分野既定,搜求胜迹,川流山峙,以壮金汤,且令廉节忠烈,莫或湮沦。天时人事,有感斯应,悉于是乎揆之。是编也,非无益于人伦也,鼎窃以为惬所愿矣。如从混濛中辟闾井也,茫然既开,当渐趋文明也。时康熙丙寅岁仲夏日,文林郎、知宜宾县事古越平廷鼎撰。

翻译

宜宾县志序 平廷鼎

我曾查阅古代典籍,蜀地属于古梁州的疆域,向南延伸至叙州府,是一处山水环绕的地方。这里山川灵气奇异,常常让人产生向往之情。石田先生有词句云:“望秦川千里翘翘”,正因为它(蜀地)是难以抵达的地方。

自从明代末年以来,这一地区遭受战乱阻隔已经很久了。天下平定以后,将近三十年,期间还发生过地方盗匪夺取城池的变故:癸丑年(城池)沦陷,庚申年(得以)收复。从那时起天下一统,光明昌盛的治世景象焕然一新,让人眼界与心境都为之开阔。我(平廷鼎)在壬戌年冬天受命担任此地(宜宾县)县令,到如今已有四年。虽然没有施行什么惠及百姓的善政,但田野之中百姓安居,人口财物没有灾祸,这大概是朝廷的福泽庇佑啊。我作为远方来的臣子,也因此能没有愧疚。我警醒地思索:百姓没有拖欠赋税,世道太平没有边境警报,境内安宁、官署清闲,(我甚至能)取来琴弹奏歌唱,虽然身处官位,却如同隐居一般,这是值得高兴的事。但百姓人口没有增多,土地没有得到开拓,我又不敢在心中放松(对政务的警惕)。(朝廷)免除了采伐楠木的徭役,民间的劳役与耗费因此减少,这是值得庆幸的事。可百姓的财力仍然困窘,尚未达到富足安乐的境地,我又不敢从思虑中放下(这份担忧)。凭栏眺望江山的胜景,凭吊古迹抒发情怀,(看到)这里的士人文雅有礼,和睦谦让,(我)放声长啸,酣然畅饮,这是快乐的事。但境内的利益没有完全疏导,祸害没有彻底消除,我又不敢不有所思考。我不把(官职)当作临时的客舍,(也不认为)离开这里才是愉快的,每天吃着蔬菜,心境淡泊安宁。不把辛劳据为己功,不计较他人的诋毁赞誉,即便有朝一日被调任别处,也会把(宜宾)当作故乡一般,不忍心冷漠地离去。

近来接到朝廷的文书,(要求)搜集散佚的文献史料。我的老师、知府何公,学问醇厚,政绩卓越,深受士人百姓的敬仰,(他)勉励所属各县共同兴办修撰县志的事务。县志修成,将成为不朽的典籍。何公的恩泽,广泛流布,而他的著述文章,又足以流传后世、永垂不朽。于是(我们)聘请德高望重的老者,搜集残缺的典籍,将新的与旧的见闻,全都记载下来,毫无遗漏。(书中)确定了(宜宾在天文上的)分野,搜求了名胜古迹,(记录下)河流奔涌、山峦矗立的地理形势以凸显城池的坚固,并且让清廉有节、忠诚刚烈之人的事迹,不至于湮没失传。天时变化与人间事务,有什么样的感应就有什么样的回应,全都能在这部志书中得以考察。这部志书,并非对人伦教化没有益处,我私下里认为它满足了(我的)心愿。(它的编纂)如同从混沌蒙昧中开辟出村落市井,迷茫的状态已经开启,(此地)应当会渐渐走向文明。

时在康熙丙寅年(公元 1686 年)夏季的第二个月,文林郎、宜宾县知县古越(绍兴)平廷鼎撰写。


admin 1年前 回复TA

天池照壁:古人为天池写诗的不少,如宋朝牟孔锡:“天池十里如鉴湖,荷花可折鱼可脍。”清康熙年间宜宾知县平廷鼎:“晓来乘露向山塘,风送芙渠十里香。”

admin 1年前 回复TA

直到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43年)车申田任宜宾知县时,亦认为天池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,列为宜宾八景之一,取名“天池晚照”,并赋有诗,诗前特别加了小序,说:“郡西二十五里有凌波池,一名滇池。四望烟波,渺然无际,池中荷花最盛,产藕,香嫩胜他处。”其诗云:“一片斜阳色,晴波荡画船。相看新涨紫,无数远峰青。鸦背翻风仄,鱼鳞触浪腥。最怜红菡萏,落影满前汀”。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