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名:康熙唐县志

卷数:八卷

作者:平鄗鼎修 李璜纂

版本: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)刻本

格式:PDF

大小:72.6MB

页码:323页

唐县之名,始于明初,1914年1月改名沘源县,后又改名为唐河县。唐县有志始于明代。明武宗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知县李铎,以唐志久残,为修辑之奏,经李铎,曲天枢手编成书;清朝顺治十六年(1659年),知县李兴运又修;康熙六年(1667年),知县田介主持修志,而考订编次,皆曲耀辰之功 !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由知县平鄗鼎主修,由李璜主纂,成书八卷付刊。乾隆八年(1743年)县令杨煐曾聘孝廉李杜增修邑志,未成,杨公调任去,李杜留下了手录一册。乾隆五十一年,黄文莲调署唐县,奉上司面谕,拟对县志重加修葺,爰有老友大梁书院山长吴竹屿先生丁年家居,遂聘为纂修,与之“遥口相商,矮笺互答”,“征词考义,弄墨燃脂”,终成“一邦文献”,并于乾隆五十二年付印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image.png
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4 条评论

admin 2天前 回复TA

【陵川縣志[清] 景象元 纂】

平鄗鼎,山阴副贡生,康熙四十年任。其治陵川最久,勤于修举,惠爱及民,民往往有阴受其福而不知者。时方议徭役征税,贡赋等,他县悉照议输纳,陵川独不及。鄗鼎婪密筹獭请得免,亦并不言其独免之故,以布德亡民。迄今士人知之者,犹诵为真长者也。当康熙三十五年间,前令去任时,将所大田粮畋注仓谷,历年既久,里长受累不浅,平令代捐六百余石,穷民续苦得脱,真有心民瘼者。升户部主事。

《重修王兵憲祠碑記》平鄗鼎邑令

祠者,祀也,所以崇德而报功也。生有功于兹土,死血食于斯民,于祠非淫,于祀非渎,祀之者非谄,而受祀者无愧也。明季崇正三年,岁在庚午,𤞑贼肆虐,陵城几陷。幸兵宪王公十月莅任,分巡,知贼之情形,遂思剪灭。辛未春,先遣中军陈承业、指挥张承宠专一保守。公会晋抚宋统殷、宣大总制张宗衡,大破贼于桑子镇。嗣后,累出奇兵,追奔逐北,直至深山马武京寨,斩获余党,城赖以全,季春二十八日事也。陵之䌸衿耆庶,歌功颂德,立生祠,肖像祀之,辛未艾月甲申日勒石志之。曾不几时,流贼复张,如蜂拥,如蝗集。公与之争险各营山头,贼缘谷而登,大噪。击其东而西不能顾,攻其南而北不及防,孤军四应,矢尽弦绝,空拳不可张,而白刃卒难冒矣。遂为流矢所中,而没于阵焉。从之死者,则有陈中军承业、张指挥承宠二人。伟哉!全城者,功也;殒阵者,忠也。嘉其忠则在国,报其功则在民。戴其功而哀其忠,崇祀益笃。延及我朝,迄今七十余载,风雨漂摇,庙貌倾颓。不为修葺,将至圯毁,鞠为茂草矣。后之人何所据而忆公之功、妥公之灵乎?予待罪陵邑九载于兹,久拟重整,以黉宫暨文武诸祠、神祠次第落成,今于康熙庚寅清和月吉,偕我里老都燕等,鸠工庀材,重加修葺焉。庶使登临瞻仰者,佥识其里居则山左掖县也,志其姓氏则名曰肇生、号曰东里也,纪其功烈则杀贼全城而钦其忠节则陷阵死乱也。乌可以无祀?爰纪述而镵于石。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四月日记。

翻译

《重修王兵憲祠碑記》平鄗鼎邑令
祠,是祭祀的场所,用来尊崇德行、报答功绩。生前对这片土地有功,死后能被这里的百姓祭祀,这样的祠不算滥建,这样的祭祀不算亵渎,祭祀他的人不是谄媚,而接受祭祀的人也当之无愧。明代崇祯三年(注:原文 “崇正” 为避雍正帝讳改),这一年是庚午年,贼寇肆虐,陵城几乎被攻陷。幸亏兵宪王公历十月到任,负责分巡地方,了解了贼寇的情况后,就谋划剿灭他们。辛未年春天,(王公)先派遣中军陈承业、指挥张承宠专门负责守城。随后,王公会合山西巡抚宋统殷、宣大总制张宗衡,在桑子镇大败贼寇。此后,(他)多次派出奇兵,追击溃败的贼军,一直追到深山里的马武京寨,斩杀俘获了残余的贼党,城池依靠(他的努力)得以保全,这是该年三月二十八日的事。陵城的绅士、老者和百姓,歌颂(王公的)功德,为他建立生祠,塑立肖像进行祭祀,并在辛未年五月甲申日刻石碑记录此事。没过多久,流寇再次嚣张起来,像蜂群一样涌来,像蝗虫一样聚集。王公与贼寇在各个山头争夺险要地势,贼寇沿着山谷攀登,大声呼喊。(贼寇)攻击东面,西面就无法顾及;攻打南面,北面就来不及防备。(王公的军队)孤军奋战,四处应战,箭射完了,弓弦也断了,空拳无法抵抗,面对利刃终究难以抵挡。于是(王公)被流箭射中,在战场上牺牲了。跟随他战死的,有中军陈承业、指挥张承宠两人。多么伟大啊!保全城池,是他的功绩;战死沙场,是他的忠诚。嘉奖他的忠诚,是国家层面的事;报答他的功绩,是百姓层面的事。(百姓)感念他的功绩又哀悼他的忠诚,对他的祭祀更加虔诚。延续到我清朝,到现在已有七十多年,(祠堂)在风雨中飘摇,庙宇的外观已经倒塌破败。如果不进行修缮,终将坍塌毁坏,沦为长满荒草的地方。后代人凭借什么缅怀他的功绩、安抚他的英灵呢?我在陵城任职(谦称 “待罪”)已经九年了,早就打算重新修整(祠堂),先前因为学校以及文武各祠、神祠陆续建成,(耽搁了此事)。如今在康熙庚寅年四月(“清和月” 为农历四月)的吉日,偕同乡里的老人都燕等人,聚集工匠、备齐材料,对(祠堂)重新进行修缮。希望让前来登临瞻仰的人,都能知道他的籍贯是山东掖县(“山左” 为山东别称),记载他的姓名是王肇生、号东里,记录他的功绩是斩杀贼寇、保全城池,而钦佩他的忠节是冲锋陷阵、死于战乱。(这样的人)怎么能没有祭祀呢?于是写下这些记述并刻在石碑上。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四月记。


《重修武曲关帝庙碑记》 平鄗鼎邑令

闻之:莫为之前,虽美弗彰;莫为之后,虽盛弗传。韩公之言也。陵章处太行绝𪩘,地瘠民贫,惟藉神庥,俾得生聚,故饮和食德者,罔勿敬其明神焉。邑之东川,唇峦环绕,万水汇聚,凡接壤之区,于斯待泽。兹地旧有武曲关帝神庙,圣像系纯铁镕装,其灵应如响,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完君讳东气、号明宇来知是邑所特建也。岁时致祭,以祷雨旸时若,且使阖邑士民于读书力田之余,瞻帝像而知敬肃,仰神威而兴忠义,事神治民,完君有焉。迄今百有余年,凄风苦雨,栋宇倾圯,垣墙剥落,迥非曩日之鸟革翚飞也。虽帝君灵其振古如兹,而榱桷维新于胥孔亟。阖邑绅衿耆庶人思重葺,惟是工力浩繁,兴辍屡屡。丁亥秋,谋于予,困思修废举坠,守土之职。前宰创美于前,敢勿继盛于后?谨捐薄俸,缙绅士庶共欣乐助,倅尉郑、孔二君,学师王君,更为鼓舞。爰是鸠工庀材,卜吉经始。旧迹大门三椽,正殿三楹,东西庑各三楹。今则大门增建九楹,中即奉神之乐台;东曰大观亭,取义于登斯楼者,千峰极目,四野在望也;其西楼上下,为住持翻经、积杳地。正殿较旧崇高三尺,左右各三楹,东西庑各五楹。丹垩金碧,庙貌聿新,炳炳乎为东川巨观也。顾邑中绅矜耆庶及官斯土者,敢云邀福乎?亦祗肃其观瞻,钦帝德而仰神功,追前美以盛后传尔。是役也,厥工匪易,赖众同心。经始于丁亥之孟秋,告竣于戊子之季夏。欲知万善之攸归,端藉后起之贤哲,俾永永于于,直与帝君光同日月,为不朽云。因列始事、董事诸君及助工善信姓氏,更欲使后来者共知是庙为千流之砥柱、百谷之朝宗,弗作寻常古刹观。是为记。

翻译

我听说:没有前人开创,即使有美好的事物也不会彰显;没有后人传承,即使有兴盛的景象也不会流传。这是韩公(注:指韩愈)的话。陵章地处太行山的极高处,土地贫瘠,百姓贫困,只能依靠神明的庇佑,才能得以繁衍生息,所以蒙受恩泽、享受福祉的人,没有不敬重神明的。县城的东川,山峦环绕,众水汇聚,凡是相邻的地区,都在这里期盼(神明的)恩泽。这个地方原先有一座武曲关帝神庙,关公的圣像由纯铁浇铸而成,神明的灵验如同回声一样迅速,(这座庙)是明代万历二十二年,县令完东气(名东气,号明宇)到任后特意建造的。(百姓)每年按时祭祀,以祈求风雨及时、年成顺适,并且让全县的士人百姓在读书耕田之余,瞻仰关公的圣像而懂得恭敬严肃,仰慕关公的神威而激发忠诚道义之心。侍奉神明、治理百姓,完公(在这两方面)都做得很好。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,(庙宇)历经凄风苦雨,房屋栋梁倒塌,墙壁剥落,早已不是从前那种飞檐翘角、富丽堂皇的样子了。虽然关公的英灵自古以来一直如此显圣,但庙宇的屋椽等构件亟待翻新。全县的绅士、老者和百姓都想重新修缮(庙宇),只是工程耗费巨大,修缮工作多次启动又停止。丁亥年秋天,(众人)和我商议此事,我私下想,修整废弃、兴办荒废的事务,是地方官的职责。前任县令在前开创了美好的基业,我怎敢不在后延续这份兴盛呢?于是我恭敬地捐出微薄的俸禄,官绅百姓也都欣然乐意捐助,副尉郑君、孔君,学官王君,更是积极鼓动。于是聚集工匠、备齐材料,选定吉日开工兴建。原先的庙宇,大门有三间,正殿有三间,东西厢房各三间。如今大门扩建为九间,中间就是供奉神明时演奏音乐的乐台;东面(增建的)叫大观亭,取 “登上这座亭子,能极目远眺群山,尽览四野风光” 的含义;西面的楼阁上下两层,作为住持诵经、存放经卷的地方。正殿比原先增高了三尺,左右各有三间,东西厢房各五间。(庙宇)经过红漆白灰、金粉彩绘的修饰,外观焕然一新,光辉灿烂地成为东川的一大壮观景象。不过,县城里的绅士、老者、百姓以及在这里任职的官员,难道是想祈求福祉吗?(我们)也只是为了整肃庙宇的外观,钦佩关公的德行、仰慕关公的神威,追寻前人的美绩并让它在后世发扬光大罢了。这次修缮工程,难度不小,依靠众人同心协力才得以完成。工程在丁亥年的初秋开始,在戊子年的夏末竣工。要想知道众多善举的归宿,确实要依靠后世贤明之人(的传承),让(庙宇和关公的精神)长久地留存下去,简直能和关公的光辉一同与日月并存,成为不朽的事物。于是列出发起、主持这项工程的各位先生以及捐助工匠、财物的善男信女的姓名,更想让后代人都知道这座庙宇是众多河流的中流砥柱、各路山水的汇聚之地,不要把它当作普通的古寺庙来看待。特此作记。


admin 2天前 回复TA

【桐柏县志】:步前韵-平鄗鼎
圣朝清晏日,岳渎庆方来。宸藻中天灿,皇华七月陪。临流鼓掉处,接踵济川才。淮水溯源旧,唐山自昔推。洋洋千泒集,渺渺片帆开。襄汉瞻商舶,桐江隐钓台。禹功昭万古,使节映三台。甘雨双旌沛,秋风五马回。此泥飞涣汗,赤县荷栽培。遥瞩胎簪道,祥光溢草莱。

admin 1年前 回复TA

陵川邑西蔡家坪颓庙,古柏二株。相传明成化时植,霜皮色,翘然特异。里人争欲居奇,既而议售值以补。县令平鄗鼎代垫旧逋,令不可永约。勿伐改其颜。曰存柏后之人毋效宋江,夏王义恭芟夷孔庙柏,故事平自为文记之。

admin 1年前 回复TA

马武在马武寨的各种作为,因没有文字记载,已无从追寻。可在冷兵器时代,这里的险峻山川,的确曾经是占山为王者的理想之地。《陵川县志》载:“王肇生,山东掖县贡生,崇正初任潞安兵备分巡营南道。时陵川西南界水峪村有回贼久窃据,聚党数千人,劫掠乡村,淫杀狼藉,陡占山险,莫可谁何。肇生履任,即欲剿除,而各属依违讳匿未敢发。乃毅然躬历所部,先遣中军陈承业、指挥张承宠率兵保守陵川县城,自统卫卒乡壮,与河南副使祝万龄,合兵捣其穴。入马武京寨,杀贼首二百级,生擒者三百余。六战焚其巢,所得资财,均给士卒。未几,流贼势合,河北蜂拥蝗集。肇生督战,与贼争险。赋因穷谷而上,遂为流矢所中阵亡。据平鄗鼎祠记。陈承业、张承宠皆死之,邑之王鼎新等为之塑像立祠,祀名宦。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