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水思源,盛世祭祖。看苍山,容颜交替,风貌依然;细思量,形色过客,弹指之间。然不变的是血液中流淌着的祖宗血脉,不变的是心中荡然长存的中华民族的气吞山河之志。留下的是文化,是文明。历史长河冲刷着千年荣辱,大浪淘沙不灭的才是灵魂。吾辈子孙,当勿忘先贤之志,胸怀天下,腹藏睿智,为中华崛起而扬帆奋进,高歌促行。
部分照片来源老旧,拍摄不佳。这些祠堂影像,将会在总谱中以彩页的形式展示。当前还有部分地区(如:河北、山西、甘肃、湖南等地)未录入的。为了全方位展示全国平氏祠堂的风貌,传承平氏文化,现征集各地平氏祠堂图片、视频、碑铭、音频、航拍等全方位专题资料,如果您有其他平氏相关(方志、史料、家谱、联谊留影)资料,也欢迎您在线投稿或联系小编(平晓亮)
在线投稿:https://www.aipingshi.com/index/cms.archives/post.html
联系电话:15818552021微信/手机/QQ 同号
投稿邮箱:15818552021@qq.com
评论列表 共 579 条评论
久不雨里河舟不可行戚桥平氏小舫在东壩予介
作者:岳珂
里河累月雨不时,河流一线田拆龟。
冯河无地访一苇,有舫舣岸知为谁。
尺笺扣问真漫与,白头虽新还亟许。
从来遇合无古今,加流一壶真千金。
作者
岳珂(公元1183~公元1243年),南宋文学家。字肃之,号亦斋,晚号倦翁,进士、邺侯、权户部尚书。相州汤阴(今属河南)人。寓居嘉兴(今属浙江)。岳飞之孙,岳霖之子。宋宁宗时,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,有惠政。自此家居嘉兴,住宅在金佗坊。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,历光禄丞、司农寺主簿、军器监丞、司农寺丞。嘉定十年(公元1217),出知嘉兴。十二年,为承议郎、江南东路转运判官。十四年,除军器监、淮东总领。宝庆三年(公元1227),为户部侍郎、淮东总领兼制置使。
原题:
久不雨里河舟不可行戚桥平氏小舫在东壩予介绍假之行
我在佛山南海工作差不多三十年有多了,
我家是浙江湖州市的,过二天我即回去湖州过中秋节了!
我祖父母兄弟,再加我父亲兄弟三人,迁移到湖州一百多年,今亦都作古过世,
我1954年生人,祖籍绍兴越城区的,那个村的,我现忘记了,七八年前去过一次,
和祖母,父辈从小描述的老家一样的!
以前以为是在柯桥平水,
因为我祖父的灵柩是我大伯父送去老家下葬的,从此老家也无亲友,再没有联系了,
越秀区是我托绍兴朋友帮我找到的,我去过一次了,应该是父辈们向我们描述的老家了!
但当年家族太贫穷了,家里基本上一无所有
我祖母家姓袁,是我们“平家道地”隔壁村的,
当年二个舅公我们都见过,
一个在上海,
一个在安徽屯溪。
佛山平建生13802460656 祖籍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(镇)石泗村
传记中之李慈铭
关于李慈铭的传记,有下列数种:《清史稿》中《文苑传》本传,平步青之《掌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理街道李慈铭传》,孙宝圭之《会稽李慈铭传》,宋慈抱之《会稽李慈铭传》。
《清史稿·文苑传》由缪荃孙、朱师辙分撰,柯劭忞审定。缪荃孙(1844~1919),为李慈铭同辈,同治元年(1862)中举,后入张之洞幕府,为之撰《书目答问》。光绪二年(1876)成进士,后为国史馆纂修、总纂、提调等官,为近代著名目录学家、藏书家。李慈铭与缪荃孙有旧。光绪二年缪入京赴考时,在酒席上与李慈铭相识。那天李慈铭应友人之邀,“坐有霍邱张拔贡(忘其名)、江阴缪庶常(荃孙)”,“庶常久客蜀中,读书甚富,今日言姚彦侍为川东道,购书及金石甚多,所刻《咫晋斋丛书》及翻刻曹楝亭本《集韵》、《类篇》皆已竣”。[1]缪氏后来还就李氏应入清史何传与友人讨论。他说:“端节发下儒学传目,敬阅一过。顾、王冠首,仍遵阮例,究为允当。此外分并,其见精心甄综。高邮文简,有学问而无政绩,附于石曜先生甚妥。曲园偶尔漏写,当代补在孙仲容之上,越缦于经学未有著述,似难列于儒林……若列入文苑,尚可为后劲,厕之儒林,黯然无色矣。”[2]而朱师辙生于1879年,不可能认识李慈铭。按此推断,《文苑传》中之李慈铭传应为缪荃孙所为。此传虽简略,然大体无误。
平步青(1832~1895),生逝略晚于李慈铭,为李氏同乡,咸丰五年(1855)举人,同治元年(1862)赐进士出身,三年进上书房,后任江西粮道、署布政使等职。同治九年(1870),李一族弟托李向在江西的平步青谋职。李此时乡居,无权无势,故交侧目。但拗不过所请,书寥寥数语,托族弟带去。平步青见信,即为其安排一职。此举大出李之意外,叹曰:“此君尚有故人情可感。”[3]同年平步青还来贺李慈铭中举[4]。同治十一年(1872),平氏弃官归里,闭门著书,光绪十四年(1888)才与李慈铭通音问,寄四金为李贺寿。“四千里外,三十年前故交,尚能记录生辰,远将馈问,深可感也”[5]。可见平步青与李氏交往甚疏。但两人究为同乡,李氏死后家人应携各种资料求平作传,所以此传大体可信。
后两种传记的作者孙宝圭、宋慈抱。孙氏生平无考。宋慈抱(1895~1958),浙江瑞安人,曾与夏承焘等被称为“永嘉七子”,一生研经治史,并关注浙江地方文献,所作有《两浙著述考》等,但与李慈铭无甚渊源。宋氏注重文献,李慈铭传中关于李氏著作记载甚详,但李氏之《十三经古今文义举正》、《越缦经说》、《唐代官制杂钞》、《宋代官制杂钞》、《元代重儒考》、《明谥法考》、《南渡事略》、《皇朝谥法考》、《国朝经儒经籍考》、《军兴以来忠节小传》等,宋氏皆未见,“疑皆未成之书也”[6]。
以上各传,最长不过千余字,虽大略无误,却显粗略。近年关于晚清之研究勃兴,最新之传可数张寅彭、周容之《新撰李慈铭传》,以浅近文言叙之,约五千言,大量运用了今天刊布的《越缦堂日记》。
谢国桢《明清笔记谈丛》有一篇《平景孙事辑》,拈出平步青事迹甚详。其言平步青有《栋山日记》(1858—1886),凡二十四册,记述甚详。
清平步青撰。日记,二册。步青十八岁,父亲去世,二十四岁,母亲去世,恐率负两位老人的教诲,每日记日记以自警,故名《两负堂日记》。其《自序》:“惜当时膝下嬉侍,不知为乐,及今悔无可追,恐卒无树立,上负先人的教也。”是编起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止于威丰七年(1857)。
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(全60册)
清咸豐八年至光緒十二年(1858年-1886年)
第三五册:栋山日记不分卷(一)(清)平步青 撰[稿本三]
第三六册:栋山日记不分卷(二)(清)平步青 撰[稿本一]
第三七册:栋山日记不分卷(三)(清)平步青 撰[稿本一]
第三八册:栋山日记不分卷(四)(清)平步青 撰[稿本一]
第三九册:栋山日记不分卷(五)(清)平步青 撰[稿本一]
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
📖【书名】两负堂日记
💡【作者】平步青
🍀【简介】《两负堂日记》是清代平步青编著的日记,是编起于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止于威丰七年(1857)。平步青(1832—1895),清代文学家。字景荪,浙江山阴(今绍兴)人。同治进士。官江西粮道,并署布政使。后辞职家居,校辑群书,从事撰述。本书是作者为了纪念父母对自己的教诲而著,北京图书馆藏有平步青日记《两贞堂札记》与信札《栋山存牍》稿本,对于研究平氏颇有参考价值。
💜【个人感受】 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所感所想所思,将父母对自己的教诲以通俗的文字,由浅入深,娓娓道来,行文流畅,如盘走珠,一气呵成,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,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。
👍【推荐指数】🌟🌟🌟🌟🌟
《全祖望集汇校集注》点校举误
黄曙辉
往读谢国桢先生《明清笔记谈丛》、《明末清初的学风》两书,知其整理全祖望《鲒C322亭集》内外编,已观其成,付梓有日,而迁延数十年,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,其不易如此。是本为谢氏属朱铸禹先生代为校定者,荟萃严元照、杨凤苞、平步青等诸家校注,展一本而众校俱在,以省读者搜检之劳,诚为不朽之盛业。然细案诸家校注,多未从元本移录,不赅不备。如李慈铭校注,只据冯孟颛过录本转载,不知王利器先生尝取李氏平日批校群籍,辑其简端笺校,合为一编,颜曰《越缦堂读书简端记》以行世,其中有关于《鲒C322亭集》者,远较此本所载为详备,王氏录文精审可据,取彼校此,本书之谬误脱字赖以是正者不少。据谢国桢先生序,《全祖望集汇校集注》,1979年时已整理完毕,越一年,《越缦堂读书简端记》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,则尚可诿云未见其书,而平步青校注,亦从过录本转录,然平氏《群书D475识》中有一册专校《鲒C322亭集》,过录本仅得其十之三四,使读者未见平氏校注之全,是则诚不能为之解矣。尤可异者,谢国桢先生平生服膺平氏学术,曾撰《平景孙事辑》一文以发扬表章之,中《著述考》一节,条举平氏著述,其言明且清,乃于校定《鲒C322亭集》时,不将平氏校注悉数登录,实所未喻。故余谓此本搜罗诸家校注,不从元本移录,不赅不备,岂过为责备也哉。若夫清人别集、笔记中涉及鲒C322亭一集者,沉沉夥颐,虽有浅深高下之别,要皆足为读是集之助,如张宗泰《鲁岩所学集》卷一三既有《鲒C322亭集跋》三篇,又有《鲒C322亭集别字》一篇,校雠勘定,颇为缜密,今概未之采,汇校集注云乎哉。
本书标点校勘,精审不苟,非时下妄灾梨枣者比,字旁短书浪线,尤劳心力,具征学识。而点定古籍,亦谈何容易。近人庞石帚《养晴室笔记》卷二《点书》条述赵尧生之语曰:“读书有阅之了然,过笔即难断句者。”允为知言。细审本书,舛误亦不能免,全书博大,未易卒业,隅照所及,发正者无虑百余事,其过误尚轻可从末减者且不与焉。寻其致误之途,非复一端,或不知人名:
《鲒C322亭集》卷二六《明辽督熊襄愍公轶事略》,杨凤苞跋云:“然据章大来对山日记云:余家某公伯为锦衣经历,亲见其事云云。”
按:章大来号对山,著《后甲集》,一名《跃雷馆日记》。标线当作“章大来对山日记”,杨引见该书卷下,“余家某公伯”作“余宗集公伯”。
外编卷二0《不波航记》云:“张尚书之死,周明已卒,春明之设祭,亦必于是航焉。其素往来是航者,持禁甚严,稍涉山王之嫌者,辄被拒。”
按:山谓山涛,王谓王戎。《文选》卷二一颜延年《五君咏》李善注引沈约《宋书》云:“延年甚怨愤,乃作《五君咏》,以述竹林七贤,山涛、王戎以贵显被黜。”此指出仕清廷者。
外编卷三0《题史阁部传》略云:“礼贤馆征士请决高邮湖以灌大军,史阁部曰:‘民为贵,社稷次之。’……诸传皆不载,予得之王解州、朱旦之诗,特志之。”
按:《续甬上耆旧诗》卷八九《国初诸绅之一王解州朱丹小传》略云:“原名春正,字宝日,故评事家勤子也。改姓名曰朱旦,康熙丁巳优授解州牧。”原误为二人。
外编卷三一《题雁湖注荆公诗》云:“至引后山紫微诗句入注,益属无谓。荆公乃后山前辈,岂有反引用后山诗者,紫微则荆公不及见矣。”
按:《宋史》卷三七六《吕本中传》云:“吕本中,字居仁。”郭绍虞《宋诗话考》卷上《紫微诗话》条云:“绍兴八年历官中书舍人,权直学士院,故诗家称曰吕紫微,而所作诗话亦以紫微为名。”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论及雁湖注荆公诗云:“好引后人诗作注,尤不合义法。如羼入集中之王逢原《寄慎伯筠》诗宜乎倜傥不低敛句,雁湖注乃引吕居仁诗。”(79页)原误以为陈后山有紫微诗矣。
本书附录五引曹一士《四焉斋文集》卷六《与全生绍衣》略云:“释奥,舍传从经,亦古人所有。观王孙与其宁三字,自是舍尊就卑之词。”
按:《论语八佾篇》云:“王孙贾问曰: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。”王孙下当有人名线。
《鲒C322亭集诗集》卷四《张靓渊示所藏李FDA1仙观察故扇》云:“元公之后有贞臣,碧血淋漓光世史。”自注:“即用高辰四哭观察句。”
按:高斗权字辰四,明遗民之有苦节者,见孙静庵《明遗民录》卷四0《高宇泰传》。或不解书名:《鲒C322亭集》外编卷三四《跋六经奥论》云:“竹BA4E前辈跋六经奥论,据渔仲所上书,只有书考、书辨、讹诗传、诗辨妄、诗名物记、春秋考、春秋列国图、诸经序、刊谬正俗跋,而无奥论。”
按:郑樵《献皇帝书》自述“十年为经史之学,以其所得者,作《书考》,作《书辨讹》,作《诗传》,作《诗辨妄》,作《春秋传》,作《春秋考》,作《诸经略》,作《刊谬正俗跋》。”见今人吴怀祺校补本《郑樵文集》卷二。《书辨讹》七卷,《诗传》二十卷,《直斋书录解题》皆著录,别参顾颉刚先生《郑樵著述考》。
外编卷二三《春秋辑传序》略云:“万充宗先生方易箦时,顾左右而言曰:吾魂魄中,不了季武子立后一事,仿佛刘原父权衡在目前也。”
按:刘敞字原父,《宋史》卷三一九有传,撰《春秋权衡》十七卷,《四库总目提要》卷二六著录。
外编卷四一《与郑筠谷宫赞论嗣君承重服制帖》云:“昨见所驳日知录诸条目,皆中宁人先生之失。至于所引朱子议宁宗承重一节,则愚窃以为无可非者,而执事过有疑于郑志之说。”又云:“故郑志答赵商,但举天子诸侯之服皆斩一语答之,而其义已了然。”
按:《后汉书》卷三五《郑玄传》云:“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《五经》,依《论语》作《郑志》八篇。”今本三卷,谢山所引赵商问,见该书卷下,文烦不录。予又尝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陈九思先生标校本《樊榭山房集》,《文集》卷二《沽上题襟集序》云:“古者,赋诗有二:有自作者,有引古者,如郑六卿饯韩宣子所赋是也。引古者,义取断章,即如自作,而不出《郑志》,以昵燕好。”此又以郑志为书名,其实非也。《左传》昭公十六年:“夏四月,郑六卿饯宣子于郊,宣子曰:二三君子,请皆赋,起亦以知郑志。”杨伯峻注云:“六卿之志,即足以表示郑国之志。”同一郑志,或为书名,或否焉,甚矣古籍之不易标点也。
至于臆造:
《鲒C322亭集》外编卷一七《春明行箧当书记》云:“然而自尔雅释诂以来,公羊子之齐语得登于经,而扬氏方言列之子部。”
按:《汉书》卷三0著录《公羊传》十一卷,班固自注:“公羊子,齐人。”颜师古注:“名高。”唐徐彦《春秋公羊传疏》引戴宏序曰:“子夏传与公羊高,高传与其子平,平传与其子地,地传与其子敢,敢传与其子寿。至汉景帝时,寿乃与齐人胡母子都,着于竹帛。”胡母生字子都,齐人,《汉书》卷八八《儒林传》有传。旧说《春秋公羊传》传授如此。考隐公二年《公羊传》云:“始灭B852于此乎。”何休《解诂》云:“B852,适也。齐人语。”徐彦疏云:“胡母生齐人,故知之。”此《公羊传》中用齐地方言之证也。清人陈立《公羊义疏》卷四谓B852当作放,云:“惟何休训B852为适,以为齐人语,其实未然。今按放之言极也。”此又后世经师之说,可以存而不论。
外编卷三四《又题闲中今古录》云:“程尚书仲能以文学之祸死,见于存吾是录中,明史以为病卒,误矣。”
按:《闲中今古录》撰者黄溥字存吾。
而不谙文意、昧于用事以致破句失读者,亦复时有:
《鲒C322亭集》卷二五《曹一士行状》载一士《请查宽比附妖言之狱兼禁挟仇诬告诗文疏》略云:“周季,子产犹不禁乡校之议,惟是行僻而坚,言伪而辨,虽属闻人圣人,亦必有两观之诛。”
按:如此标点,则圣人亦在可诛之列矣。原疏见一士《四焉斋文集》卷二,圣人当属下读。
外编卷三一《题王解州集》云:“解州于其中以文词显,其经术不若先人,其文词则远过之,惜其不为王裒,而为嵇绍,故吾乡人不甚称,以此见吾乡前辈月旦之严,今无矣。夫解州集不遇予,亦几于只字不得传。”
按: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:“子曰:吾犹及史之阙文也,有马者借人乘之,今无矣夫。”谢山正用其语,夫字当属上读。
外编卷二六《送沈征士彤南归引》云:“予颇以君文章矜慎不苟,落笔几几有含毫腐颍之风。”
按:当作“予颇以君文章矜慎,不苟落笔,几几有含毫腐颍之风。”
外编卷二五《观日堂诗集序》云:“然而自先生丧失,其家窭贫日甚。”
按:当作“然而自先生丧失其家,窭贫日甚”。
前人引书,率多节略,校勘时需一一覆检,不然,鲜有不误者:
《鲒C322亭集》卷二七《周思南传》云:“族子齐曾曰:呜呼。叔氏之心呕为血,当与嵇绍、王琳一腔热汁合,埋酿人侧,悉化为水,陶为酝,以浇天下不义男子。”
按:引周齐曾语,见其《囊云文集》卷二《黔思南二千石德林叔氏后传》,陶当作淘,合下不应有逗号。
卷二三《景迂先生船厂祠堂碑铭》云:“先生自跋其尾曰:今年始见刚说明州,令人意气自倍。”
按:晁说之《景迂先生集》卷一八《跋东坡刚说》云:“东坡甲戌年后诗文,说之所见不少矣。今日乃始见《刚说》于明州,令人不觉意气自倍。”谢山删节过甚,遂不知“刚说”为何物矣。亦有原文疑误,需旁征博引以正其失者:
《鲒C322亭集》卷二0《陆茶坞墓志铭》云:“予于酒户亦颇为朋辈所推,然深畏茶坞之勾留,不五日即病,往往解维而逃。茶坞诮予曰:是所谓以六千里而畏人者也。”
按:刘寂潮先生曰:六为方字之误。《孟子·梁惠王》下:“齐人伐燕,取之。诸侯将谋救燕,宣王曰:诸侯将谋伐寡人者,何以待之。孟子对曰: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,汤是也,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。”赵歧注:“今齐方千里,何畏惧哉?”
外编卷三四《书程云庄语录后》云:“初南雷黄先生尝言同时有程云庄者,倡教吴、鄣之门,以一四篇言佛,二三篇言道,三两篇言儒,乃修饰林三教之馀术,而别自出头地者。”
按:语见黄宗羲《林三教传》(《南雷诗文集》上册传状类),门作间,当据改。
外编卷一六《石坡书院记》云:“桂氏自石坡以后,世守慈湖家法,明初尚有如容斋之敦朴,长史之深醇,古香之精博,文修之伉直,声闻不坠。”
按:《宋元学案》卷九三《静明宝峰学案桂宗儒传》:“桂宗儒,字文薮,慈湖人,长史从子也。”王梓材校:“谢山《石坡书院记》文修之伉直,文修疑即文薮传写之误。”宗儒与修《永乐大典》,参见王重民先生《永乐大典纂修人考》。
外编卷八《穆翁全先生墓志》云:“熟于史、三汉、南北朝、两唐纪传,背诵如流。”
按:《续甬上耆旧诗》卷六四《全美樟传》无三字,疑此处三为衍文。
外编卷八《殇兄圹铭》云:“吾闻诸圭斋之铭曹生也云云。”
按:谢山所引铭文见欧阳玄《圭斋文集》卷十《曾秀才墓志铭》,考《四部丛刊初编》影印明成化刻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《圭斋文集》均作曾。谢山如非别有所据,曹字误矣。
而李慈铭校注,只据过录本转载,说已见前,故脱误孔多,兹略举数事,以见一斑:
《鲒C322亭集》外编卷四七《答诸生问思复堂集帖》一文后录李慈铭评语云:“念鲁私淑黎洲,自任传姚江之学尤勤:于残明文献,FDA2拾表章,不遗馀力。”
按:此处误以重文为冒号,而句读亦因之致误。实当作“念鲁私淑黎洲,自任传姚江之学,尤勤勤于残明文献,FDEF拾表章,不遗馀力。”重文每易误会,如陈寅恪先生《与妹书》谓“隋智者大师天台宗之祖师。其解悉檀二字,错得可笑。好在台宗乃儒家五经正义二疏之体。说佛经,与禅宗之自成一派,与印度无关者相同,亦不要紧也。”见《金明馆丛稿二编》。二亦为重文,儒家五经正义二疏即儒家五经正义义疏,而自来编陈先生文集者,均未能改正。兹连类而附及之。
外编卷二九《跋梨洲先生行朝录》,李注引王夫之《永历实录方以智传》云:“永历三年趣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。”
按:王夫之《永历实录》卷五趣作超,当据改。王利器先生辑《越缦堂读书简端记》不误。
《鲒C322亭集》卷二七《跋夏柯山尚书解》,李注云:“近儒多病易、诗之专用朱子,书之专用蔡氏,礼之专用陈DA4E,为今学者,束注疏不观,而云庄礼记尤为学术之害。其言诚当矣,然世之能读□说者,有几人哉?”
按:《简端记》□作集,当据补。
外编卷二八《跋宋史史浩传后》,李注略云:“端平时,当国者郑靖之,非小人也。”
按:《简端记》靖作清。当据改。
外编卷四六《答陈南皋论太守称明府帖》,李注引《汉书·李定国传》曰云云。
按:《简端记》李作于,当据改。《汉书》无《李定国传》,此藉理校亦可正之。若夫校书如扫落叶,除之不尽,旋扫旋生,则又无书不然,未可独责焉:
《鲒C322亭集》外编卷二三《荆公周礼新义题词》云:“而明交渊阁书目所有,当犹属政和底本。”
按:交为文字之误。
外编卷二四《唐说斋文钞序》云:“或言说斋自矜其博,尝诋朱子不识一字,故朱子刻之。”
按:刻为劾字之误。
外编卷二四《F736山先生残集序》云:“其部轶甚多,钱退山侍御兄弟曾及见之。”
按:轶为帙字之误。
LOT 4144
陆恢、张祖翼 平安大礼•隶书诗
成扇 设色纸本 18×51 cm 约0.8平尺
2.步青大兄大人大雅,逖先张祖翼。印文:逖先
【说明】
1.LOT4101-4174为张友梅、蔡北华旧藏作品专题,均由家属友情提供。
2.平步青上款。
吴江陆恢(1851-1920)曾先后客吴大澂、张之洞幕,又号为“画中九友”之首,笔墨当然不可等闲视之。他与张祖翼合制赠平步青之《平安大礼·隶书五言诗》扇,由陆氏写苹果、荔枝、香蕉等数种果品,经营巧妙,敷色鲜妍,又不似后来海派中人笔下流于俗气。
万事如意
六月二十七日,卫国夫人平氏薨,葬于崐山乡黎桥宝顶寺之侧(今为宣州区南湖乡崐山村)。吴潜年少时,尝侍父馆于夫人父家。平氏之父见而奇之,以夫人妻焉。夫人殁后,吴潜因感平公之知己,遂不复娶,并不畜婢妾。
嘉定六年(1213)春三月,潜取夫人平氏。平氏,溧水世家。
潜生三子:嘉定九年(1216)生长子璞,璞为吏部尚书。嘉定十四年(1221)生次子琳,琳为江东招讨使。嘉定十六年(1223)五月生三子玠,为司门。
嘉定十六年(1223)六月二十七日卫国夫人平氏薨,葬于崐山乡黎桥宝顶寺之侧(今为宣州区南湖乡崐山村)。吴潜此后终身未再结婚。
《吴潜家世考_张津津》
妻平氏。《宋宝祐四年登科录》卷三: “吴璞,字 元美……外氏平”。据宛谱,梅鼎祚《宛雅》引吴伯与 《传略》云: “癸末六月,卫国夫人平氏薨……( 潜) 不 复娶,亦不畜婢妾。”《高淳志·吴潜传》亦云: “( 潜) 丧妻时未三十,不再娶,不畜婢”。 有子璞、琳、定、实四人。
据《义门吴氏谱》卷三 云: “有子四人,璞、琳、定、实”。吴璞,璞字禹珉( 一 字元美) ,号觉轩,宝祐四年( 1256 年) 进士。《宋宝 祐四年登科录》卷三: “吴璞; 字元美; 第一; 偏侍下; 年三十三,十一月丁未日巳时生; 外氏平; 治赋……”
七世祖平本澄公始建的大龙山【天济院】主体工程已竣工
在海拨1160米高的湘赣边界重建,由笫七世祖平本澄公始建的大龙山“天济院”主体工程已竣工。明朝初状元罗洪先(中国地质测绘学始祖)曾在此隐居多年,带高徒48人撰书立传并卒于该院葬″天济院"北侧“望天狮形”,面眺湖南浏阳市。现被铜鼓县立碑为文物保护地。恢复平氏历史古迹,重在当下,意在千秋。
定位:铜鼓县棋坪镇(修铜两县交界)大龙山天济院
越中科第表:平氏 (平步青 纂)
平奇新,会稽人;
平灴,山阴人;
平圣台,山阴人,顺天中式;
平世增,山阴人,顺天中式;
平圣敬,山阴人,平圣台弟;
平恕,山阴人,平圣敬子;
平远,山阴人,平恕弟;
平定,山阴人,平恕从弟;
平圣垣,山阴人,平定从叔;
平志,山阴人,平远族弟,昆明籍;
平步青,山阴人,平志从曾孙(平志曾侄孙);
平成,山阴人,蔡元培同科;
附注:此表里面有一个萧山:单焕,书写像平,使用时,多加注意
平天祐,字允吉,上元(今江苏南京)人。理宗开庆元年(一二五九)进士。事见清嘉庆《江宁府志》卷二九、《金陵诗徵》卷八。
訥齋未定稿不分卷
所有責任者
(淸) 平世增 撰
分類:集部 淸別集類
版本:稿本
來源:中國古籍善本書目
馆藏(1)
浙江圖書館
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區 曙光路73
問月軒詞一卷
所有責任者:(淸) 平漢英 撰
分類集部: 詞類 叢編
版本:淸抄本
版本類型:抄本
來源:中國古籍善本書目
馆藏:國家圖書馆
國朝名世宏文八卷
所有責任者:(淸) 平漢英 輯
分類史部:詔令奏議類 奏議
版本:淸康熙刻本
版本類型:刻本
版本時間:淸康熙
來源:中國古籍善本書目
馆藏:北京大學圖書館
北京市 海淀區 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
宋朝嘉定十三年科(1220) 平仲信 进士科
宋朝嘉定十六年科(1223) 平东 进士科
宋朝端平二年科(1235) 平章 进士科
宋朝宝祐元年科(1253) 平昌 进士科
宋朝开庆元年科(1259) 平天祐 进士科
宋朝科 平天倪 进士科
明朝弘治九年丙辰科(1496)3甲第120名平世用进士科|普通
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(1559)3甲第170名平康裕进士科|普通
清朝乾隆十九年甲戌科(1754)2甲第8名平圣台进士科|普通
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(1763)3甲第37名平圣敬进士科|普通
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(1772)2甲第1名平恕进士科|普通
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(1780)2甲第18名平远进士科|普通
清朝嘉庆十年乙丑科(1805)3甲第50名平志进士科|普通
清朝同治元年壬戌科(1862)2甲第8名平步青进士科|普通
这怎么还出入这么大?
平仲信 大通 宋 分宁
平柬 - 宋 嘉兴 1193
平昌 - 宋 嘉兴 1223
平章 - 宋 崇德 1205
平天祐 - 宋 江宁 1229
平显有子平宣。《松雨轩集》附录:“案《成化杭州府志》:‘宣,显子,亦工诗。仕至蒙化府通判。致仕归。’”并录其诗《北高峰次韵》一首。《静志居诗话》云:“偶阅柯暹《东岗集》附录《滇南别意诗》,则平、居、陈、郭四人之作,皆存焉。平名宣,武林人
平廷熊,于1883年上任台湾府经历,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,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,官职品等则为正七品以下,主要从事台湾府府内典簿奏章的收发与校注,也分掌章奏文书。
澎湖厅志 清 林豪 纂修 下
八罩巡检(复设)
平廷熊,浙江山阴人,监生。十三年四月署理,以丁忧卸事。
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宜宾知县平廷鼎游览天池,写诗记游云:“晓来乘露向山塘,风送芙渠十里香。翠盖密擎波自静,碧筒初试舞风长。盘堆瓜李生春雪,影出楼台爱夕阳。槐下枕高眠未足,游人谈笑水云乡。”这首诗的时间是清朝康熙二十一年(公元1682年)。说明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后,天池还有楼台存在,仍不失为风景游览之区。直到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43年)车申田任宜宾知县时,亦认为天池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,列为宜宾八景之一,取名“天池晚照”,并赋有诗,诗前特别加了小序,说:“郡西二十五里有凌波池,一名滇池。四望烟波,渺然无际,池中荷花最盛,产藕,香嫩胜他处。”其诗云:“一片斜阳色,晴波荡画船。相看新涨紫,无数远峰青。鸦背翻风仄,鱼鳞触浪腥。最怜红菡萏,落影满前汀”。
天池照壁:古人为天池写诗的不少,如宋朝牟孔锡:“天池十里如鉴湖,荷花可折鱼可脍。”清康熙年间宜宾知县平廷鼎:“晓来乘露向山塘,风送芙渠十里香。”
书名 《[康熙]四川叙州府志宜宾县》
作者 清 平廷鼎修清樊星伟等纂
版本 清康熙间刻本
卷数 六卷
宜賓縣知縣 平廷鼎,浙江監生康熙二十一年任。
乾隆二十六年,进士出身,广州同知,翰林院平圣台题,孝友堪风木雕大牌匾_木牌匾/对联: 乾隆二十六年,进士出身,广州同知,翰林院平圣台题,孝友堪风木雕大牌匾【泰兴古玩】【7788书...7788书法收藏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